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的财政工作,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根据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财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荆门跨越发展为己任,认真贯彻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经济、壮大财力为目标,加强收入征管,促进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快速增长;以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为重点,严格预算约束,集中财力保工资和机关运转,保中央、省重大政策落实,保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建设;以强化基础、严格监管为着力点,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按照这一思路,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目标是:财政总收入93亿元,增长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4亿元,可比增长22%,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11.1亿元,可比增长30.9%。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大财源建设投入力度
(一)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准确领会和把握财政政策,在做好“十一五”项目后续资金争取的同时,密切关注和掌握2011年及“十二五”中央、省投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向上争取资金,确保“十二五”争取资金总量、增幅有大幅提高。
(二)积极筹措发展资金。不断调整支出结构,积极向内挖潜,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灵活使用间歇资金,科学安排调度资金,壮大财源建设基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扩充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本金,增强其融资能力,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人创业的支持力度。
(三)整合使用财政资金。按照“整合资金、突出重点、集中财力、有所专攻”的要求,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权限和用途、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下,对现有专项资金做进一步的整合,在财力上统筹安排,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加强征管完善体制,全面完成年度收入任务
(一)强化收入征管措施。加强重点税源的调查分析,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税收政策及核算体制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挖潜增收。坚持财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析收入中的异动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税收均衡入库。坚持依法治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确保税收均衡入库。
(二)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做好预算外收入(除教育收费外)纳入预算管理工作,确保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手段,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财政票据管理电子化。建立收入征管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有非税收入、经费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绩效考核,严格控制随意减免或缓缴,调动执收单位的积极性。
(三)加强土地收入征管。完善土地收储管理办法,规范收入分期缴纳行为,扩大土地收入规模。按照国家五部署的要求,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基金预算,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并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四)调整和完善市区财政体制。结合全省分税制财政体制调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各县(市、区)结合体制调整的新要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生产,培植财源的积极性。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
(一)加大“三农”支持力度。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政策机遇,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入户。抓住掇刀区被省委、省政府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研究和完善财政直接负责投资的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提高建设标准,确保建设质量,配套管护办法,延长使用寿命。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选择部分乡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抓住省研究落实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调研,探索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逐步将村级组织运转财政补助经费纳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全面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编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三年规划,建立财政奖补项目库。积极研究化解其它农村公益性乡村债务,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启动相关工作。
(三)支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要严格按照省定投入目标落实,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不断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积极争取中职免费教育试点和教育重大项目实施,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控制和化解高校债务风险。支持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
(四)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基本药物试点,围绕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基层全覆盖实行零差价销售的要求,做好零差价后财政补助资金的测算工作,尽快研究取消差价后财政资金补助的方式和具体额度,落实财政补助资金。认真落实新农合投入提标政策,积极筹资确保政策兑现。研究制定公立医院的合理补偿机制,支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风险储备金制度。
(五)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投入机制。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覆盖面,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对符合大病救助的实施大病关爱行动医疗救助。进一步做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协助做好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村主职干部和辞退民办教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工作。积极推进新农保试点,出台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和新参加工作大学生的住房需求。
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理财水平
(一)加强财政“双基”建设。扎实开展“基础工作年”活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基础信息,健全和完善基本规范,充实和调整基本制度,改进和完善基本工作手段,不断夯实财政管理基础,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巩固基层财政建设活动成果,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履职服务水平。
(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按照财政部“六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要求,积极组织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强化财政规范性文件管理,确保财政政策的合法性、合规性。积极推进全市财政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着力构建法治型财政。
(三)科学合理编制预算。按照财政部要求,将土地出让收入、提前告知的转移支付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非税收入按规定全额编入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规范和改进预算编制方式,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开展项目细化预算评审,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对人员变动情况审核办理,防止漏编漏报和“吃空饷”“吃双饷”等行为。
(四)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从严控制代编预算规模,及时批复上年决算和下达预算,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建立均衡预算支出的制度和机制,实行提前通知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支出进度通报和考核制度。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结余结转资金规模,按规定审批使用结余资金或将结余资金纳入预算统筹安排。认真清理和整顿财政专户,按照 “十个全覆盖”的要求,不断扩大财政资金直达范围。
(五)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人、车、会”和“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除政策性增支因素外,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继续组织行政经费、基本建设支出统计填报工作,落实部门责任,确保填报信息真实准确。
(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绩效管理学习培训,切实增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绩效意识与责任意识。选择部分专项支出探索开展绩效管理事前、事中、事后以及评价结果应用的全过程管理试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七)稳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对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有关依申请公开的受理及办理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舆论应对机制和发言人制度,解答来自各方面的咨询。做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的财政专项资金公开工作。
(八)加强财政监管。继续开展惠农惠民、民生保障等专项资金检查,确保惠农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加大对“小金库”举报案件的查处力度,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扩大采购规模,努力做到应采尽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控制资产配置规模和标准,严格资产购置审批程序。加强会计监管,完善建账监管改革和农村会计代理服务体系,建立会计委派制度,对财政投资或财政担保贷款投资的新建重点项目委派财务总监。
(九)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扩展财政信息网络覆盖面,推动信息平台的整合和运用,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强化信息安全措施,逐步建立起各系统既独立安全、保密,又能在授权范围内共享的财政信息系统。
五、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履职服务水平
(一)积极开展党建活动。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契机,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以干部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中心,不断改进教育培训方法,丰富教育培训渠道,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计划性和实效性。继续推行干部上挂下派交流机制,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到省财政厅跟班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加强干部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的自觉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继续推进惩治预防和廉政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阳光型财政”建设的制度,提高财政部门执行力和公信力。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回头看”,切实抓好整改,巩固活动成效,建立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长效机制。
(四)抓好机关后勤服务和离退休干部工作。进一步完善车辆使用维修,水电维修管理等后勤服务管理办法,不断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加强机关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好老同志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