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2012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根据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财税工作会议精神,2012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荆门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高举“中国农谷”旗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三化”同步发展。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抓发展的积极性;加强收入征管,挖掘税收潜力,提高收入质量;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强化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加快建设实力文化生态幸福新荆门提供物质保障。按照这一思路,全市2012年财政收入目标为:地方财政总收入109亿元,增长14.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8亿元,比2011年增长20%,可比增长22.6%。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24亿元,比2011年增长20%,可比增长28.5%。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全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1、加强税收征管。密切跟踪国家税制改革动向,超前研究和科学分析各项改革对经济、财政的影响,及时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对商品流通、交通运输、煤炭和石化行业等领域的税源调查分析,强化征管措施,开辟新的税源点。加大收入组织协调力度,坚持财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完善收入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方抓收入的积极性。与税务部门积极配合,依托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加强重点税源监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坚持依法治税,全面清理税收优惠政策,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充分挖掘税收潜力。加强私营企业会计建账监管,促进市场主体增量,规范财经秩序,防止税收流失。
2、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探索实施非税收入征收税式管理,结合地方实际,尽快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征管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征收单位的积极性,促进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应缴尽缴。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结合“金财”工程大平台建设,逐步实现非税收入信息化征收全覆盖,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监管”的统一模式,提高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水平。
3、加强土地收入征管。做好土地收入的成本核算,按宗地编制土地成本预(决)算,严把成本支出关。严格储备土地开发成本管理,规范土地开发成本的核算,重点加强收储成本核算,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增加政府可用财力。
二、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围绕落实省、市发展战略,牢固树立长远观念和效益意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夯实财政持续增收的经济基础。
1、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准确领会和把握积极财政政策本质,密切关注和掌握中央、省投资政策,加大部门协作配合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为“中国农谷”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支撑。
2、积极筹措财源建设资金。以“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多方筹措本级财源建设资金,逐步增加本级预算内投入,大力支持“一核六片十五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园工作,提高园区的承载力;大力支持优势行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符合产业政策、附加值高、污染小、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逐步提高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促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严格落实本级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落实好小微企业扶持和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3、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按照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要求,积极筹措支农资金,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从土地收入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足额计提、专款专用。整合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创新投入方式,激励引导信贷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投入,放大支农资金投入效应,形成多元化的支农格局。
4、不断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和规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建立健全财政奖补建设项目库,科学编制项目年度计划和项目中长期规划,开展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加强项目考核验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做好省对我市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考核验收的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成果;继续开展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化解试点工作,争取省财政厅支持,力争将我市纳入全省试点范围。
5、积极推进行政审批零收费工作。会同纪委、物价等部门,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市直部门零收费政策执行情况,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做好行政审批零收费全覆盖工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6、完善市区财政体制。拟定漳河新区财政体制调整方案。做好新旧体制的衔接工作,会同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密切关注市区新体制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支持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围绕中央、省各项民生政策和市政府“十件实事”的要求,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投入。
1、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财政教育投入责任分解落实方案,采取增加预算投入、从土地收入中足额提取等方式,积极多方筹措资金,确保财政教育投入达到省定标准。大力支持学前教育。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拨款的正常增长机制,提升职业教育能力。落实好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各项贫困助学政策,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健全高校新增贷款审批机制,防范财务风险;推进高校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2、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完善财政激励引导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强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3、落实好社会保障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优抚体系。落实好社保补贴、培训补贴、职介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技能鉴定补贴、创业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政策;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相关人群的就业工作;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落实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做好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优抚体系,落实好各项提标扩面和社会保障待遇政策,提高特殊群体的补助水平。
4、扎实做好医疗卫生各项工作。落实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标政策,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办法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工作,研究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文件和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继续探索对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合理补偿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费用控制、成本核算的办法和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5、落实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保障制度。结合地方实际,组建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制定救助基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实施细则、办法,规范救助基金管理。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在同级财政国库设立专户,明确各项救助基金来源的缴入方式、预算科目、时限和责任等,确保资金筹集到位。
6、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好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各项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对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投入。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高效。
四、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绩效
1、进一步强化财政基础工作。加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将各个科室(单位)基本信息分类上网,统一设置界面,定期充实更新,实现各类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时时可查。注重关联信息的收集运用,开展分年度、分层次、分区域的深度分析对比,不断增强信息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充实和调整基本制度,做到相互无缝衔接,关联协调,并严格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本规范,做到工作流程清晰,环节简洁明了,相互衔接,责任明确,可操作性强。继续开展基础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加大工作督办力度,严格目标责任考核。
2、稳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按照上级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扎实做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强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督导,确保全市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建立发言人制度,采取适当方式解答来自各方面的咨询。
3、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将分散在财政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财政专户,全部转归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资金支付运行机制,加强财政部门对外借款管理,严禁变相设置财政周转金;将采取“一清二收三扣”的方式,加大对财政借出资金清收力度。逐步建立预警高效、反馈迅速、纠偏及时、控制有力,覆盖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做好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工作,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增强支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深入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提高公务卡结算使用率,严格控制大额提现。
4、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扎实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和重点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制定完善目标管理、绩效监控、评价实施、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等制度,加快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加强绩效评价信息建设,建立绩效评价专家库和指标库,切实提高预算管理绩效。
5、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将国资委(办)和政府各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监管机构及其他国有监管职能部门的出资企业纳入本级国有资本经营实施范围,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扩面工作;加强国有资本收益征收管理,扩大收入规模;认真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科学合理安排国有资本预算支出。
6、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开展以收支预算执行、专项资金使用、会计信息质量等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检查;健全财政监督检查公示、公告制度,进一步增强财政监督检查的透明度;采取通报、公告等方式,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巩固扩大“小金库”治理成果,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7、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加大各类民生资金及城市建设资金中的物资采购监管力度,将中央和省级补助款、国债资金、公共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管理范围,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将供应商、评审专家纳入监督范围,加强对采购需求的审核,严肃查处协议供应商违约行为,着力防止集中腐败问题。进一步扩大通用类办公设备集中批量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比率。筹建成立政府采购协会,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探索管理新思路,不断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
8、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选择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清产核资试点,总结经验,拟定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行业大型专用设备配置标准,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善市直部门资产处置流程,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行为。加强事业单位及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9、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探索对债务资金借、用、还及预算管理、规模控制、风险预警办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化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范债务举借方式和使用范围。积极筹措资金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维护地方政府信誉。
10、加大住房公积金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中心考核制度,将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与中心管理费用等挂钩,实现增值收益最大化。严格贯彻执行七部委《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建金[2011]170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防控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11、加强会计管理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工作。抓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行政事业、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工作;加强会计人员信息平台建设和会计人员市场建设,做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会计人员从业素质;扎实开展会计执法检查、中介机构管理大检查和内部控制检查,不断规范财经秩序;继续做好建账监管、农村财务双代理工作和社区财务管理改革工作,不断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继续深化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业党建工作,鼓励、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努力提升全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12、加强基层财政管理。继续推行资金专管员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乡镇财政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完善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监管工作优势。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逐步改善乡镇财政所办公环境。
13、做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进一步完善评审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评审方式,增强投资评审效果。开发评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评审基础工作,提高评审工作效率。认真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等各类财政性投资项目预算、竣工决算评审和重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跟踪评审工作。
五、加强财政文化建设,着力提升财政干部精神区位
以培育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为核心,以“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优化活动载体为重点,不断加强财政文化建设。通过财政文化建设,提振财政干部“精气神”,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1、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市财政局财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财政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教科牵头,办公室、监察科、党办、工会、团委、后勤中心协调配合,其他科室单位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2、优化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工青妇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机关文化生活,增强团队凝聚力。
3、做好结合文章。将财政文化建设与财政中心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紧密结合,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做到“相互促动、全面推进”,确保财政文化建设健康、稳步、有序开展,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