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2015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规划
更新时间:2016-02-26 15:43:36 录入: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暨“强化责任担当 争做两为干部”主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年度各项工作目标,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强化财政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财政管理与财政保障,全面提升财政服务效能,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2015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总量、增幅和质量“三进位”。一是地方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63.3和8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19.3%,分别是“十一五”末(2010年)的2倍、3.5倍,分别位居全省第5和第9位,均前进1位。二是地方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为19.2%和19.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4.3和2.2个百分点,全省排名均为第3位,分别比上年前进8位和4位。三是地方税收完成56.5亿元,增长13.5%,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0.2%,高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6位,比上年前进2位(市本级税收占比达到72.5%,高于省定目标2.5个百分点)。重点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调研当好参谋。及时准确掌握中央、省最新资金政策信息,把握改革前沿方向,围绕市委、政府重大战略决策,超前调研,主动谋划。年初,结合财政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定了21个重点调研攻关课题,全部分解到分管领导和责任单位。主要包括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PPP融资模式改革、探索建立城市发展基金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专项资金清单管理、市直事业单位预算保障机制、融资平台转型发展、中心城区土地经营管理等。目前,21个重点调研课题全部完成,其中融资平台转型发展,调整卷烟税、营改增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影响,专项资金清单管理等4个专题调研,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采用《财政专报》的形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报送了《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强力推进PPP模式》、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全省存量债务置换债券发行工作会议精神等最前沿的改革政策信息,以及《固安县工业园区产业新城建设及运营情况考察报告》等外地先进经验对我市的启示等调研,得到市主要领导重视与批示。在节能减排综合示范项目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理、财政存量资金清理、市级产业发展基金设立、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分配、市直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待遇保障、重大项目资金筹措等工作中,结合实际,及时向市领导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和多套工作方案预案,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先后有23项工作建议被市政府采纳。
    二、着力强化收入征管。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了包联制度,明确了包联责任。围绕“三定一守”(即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守底线)抓落实,通过经济形势分析会议、财税联席会议加强了对收入形势的预测分析和入库调度。财税部门组成了8个联合包联督办组深入各县市区现场督办,对组织收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协调解决。二是加强税源调查。为摸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掌握税源实情。局主要领导带队,有针对性的走访了中石化、热电三期、新洋丰、凯龙化工、碧桂园、万达广场等重点税源企业,切实掌握企业生产变化情况,摸清了税源底数。加强与总部企业联系沟通,寻求扩大合作增税。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建立非税收入征收任务考核台账,实行征收任务积分量化考核管理,将收入任务分解到执收单位,落实到责任科室,量化到个人,随时掌握各执收单位收入进度;加大财政票据管理和历年欠费清理催缴力度,成立专班采取上门督收等形式,协调征收。
    三、着力支持经济发展。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政策的精准度和及时性,打好财政资金政策的“组合拳”。
    一是制定落实财政支持发展政策。1.出台了运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意见。通过召开企业家代表、金融机构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多个层面的座谈会10次,共征求意见71条,对荆门高新区、东宝工业园区的60多家企业近两年的优惠情况进行调查,重点对中兴农谷、李宁公司等7家企业的优惠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就新老政策反复进行对比分析,前后经历近10次修改,提请政府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运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意见》(荆政发[2015]9号),通过进一步改进财政支持方式,搭建全新的政策支撑平台,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全力支持七大产业发展。同时配套出台了《荆门市支持主导产业发展项目技术创新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全国前列。2.制定了支持创新创业,工业跨越发展和精准扶贫“三个30条”。明确了内部分工和职责,以及资金来源渠道,细化了帮扶措施。2015年,市级财政安排资金3364万元用于精准扶贫、安排资金3036万元用于“双创”政策落实兑现、安排资金1.58亿元用于支持工业跨越发展。3.强力推进总部财源和乡镇财源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总部企业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与与合资公司、炼销公司、襄荆高速等总部企业的联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兑现总部企业奖励补助579万元。2015年,落户总部企业12家,新增5家,预计实现税收1.93亿元,增长67.3%。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考核督办,督促各地落实乡镇财源建设扶助政策,及时兑现考核奖励,2015年全市50个考核乡镇完成财政收入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
    二是积极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财政投入方式,让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加聚焦聚力,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1.变“零钱”为“整钱”。设立总规模55亿元的城市发展基金,通过“PPP+EPC+股权转让”的模式,重点投资城市综合管廊、市政改造、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公共工程等公共领域项目建设。在政银合作方面,建立“六位一体”的工作新机制(市级直管、多方联动、信息共享、审批前置、风险补偿和联席会议机制),通过信贷子基金的撬动,利用政银通宝、助保贷、过桥贷等金融新产品,帮助向中心城区148家企业贷款融资13.5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在股权引导类子基金运作上,坚持市场化运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与专业基金投资公司合作,利用其专业团队的成熟经验共同开展投资活动,不断完善项目筛选机制,确保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目前对市直4家企业开展股权投资1.3亿元。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梳理,挖掘存量,盘活增量,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予以归并整合,集中财力近65亿元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建设。2.变“资金”为“基金”。设立了市级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了基金管理办法,组建了农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合作,采取股权投资、政银合作的模式支持“七大产业”发展,更加突出政府投入的引导性、间接性和市场性。市级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5亿元已全部落实到位,市直已设立信贷融资类子基金2支,股权引导类子基金6支,总规模达17.1亿元。同时,
    三是多方筹措发展资金。积极主动跑省进京,通过加大与市直部门协调配合力度,据初步统计,全市向上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近1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4亿元;争取省级财政调度资金19.5亿元,比上年增加13.9亿元(市直2.98亿元,比上年增加2.48亿元),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向省争取政府债券资金41.83亿元(置换债券28.75亿元,新增债券13.07亿元),其中市级政府债券资金 23.91亿元(置换债券15.85亿元,新增债券8.06亿元),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还债压力、举债压力和公益性项目建设压力。与此同时,通过融资平台融资164亿元,为2016年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和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大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1.制定2015年中心城区政府投资项目“路线图”,梳理汇总社会发展、行政管理项目共23个(其中社会发展类项目17个,行政管理项目6个),投资总额28.6亿元。在此基础上,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简化财政资金拨付程序,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进度。2.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工作督办,顺利通过财政部绩效考核;在工作中形成的“重大项目引领,重点领域突破,配套资金保障,创新制度推进”工作模式,得到财政部认可,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会上进行交流。目前,全市已开工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项目118个。3.扎实开展“千名干部进企业、创优服务促发展”活动,建立驻企帮扶机制,局主要领导带队多次到京山轻机等企业调查研究,制定落实帮扶措施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同时,建立财政支持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台账,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向社会公开。
    五是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大力推进行政审批零收费制度改革。市直从今年9月实施了第三批行政审批事项零收费,纳入第三批零收费项目共有4个单位4项行政审批事项4个收费项目,减少收费近300万元。对实施零收费后影响预算执行的部门,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2.探索实行涉企收费“清单式”管理。与市物价局联合编制公布《荆门市涉企收费目录清单》,严禁存在“清单”之外的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对清单内的项目将结合上级有关政策要求,适时调整更新,持续为企业减负。3.加大政府采购政策向地方中小企业倾斜力度,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政府采购有关政策的通知》,通过改变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原有进入门槛等形式,为地方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中标机会,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发展。4.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与税务部门配合,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工作,落实好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科技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1.2亿元。
    六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抽调专人、成立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办。实行专班招商与全员招商、脱产招商与兼职招商相结合的“双联动”机制;将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单位(科室)周例会制度管理,及时、广泛收集招商引资信息,做到“专班招、全员招、重点招”。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深圳、北京等地出门招商。目前,由我局招商专班跟踪联系的广东中迅农科有限公司投资项目已经落地,投资3亿元在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建设D-乳酸中间体及其下游产业链产品生产(含农药及中间体)项目已于11月开工建设,明年3月投产运营。与此同时,局招商专班跟踪联系的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项目正在接洽之中,光伏发电及发电设备制造、通用电梯等两个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经移交到市相关单位。
    四、着力推进财政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及中央、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荆政发〔2015〕24号),深入推进以财政预算管理为核心的各项财政改革。一是扎实推进PPP融资模式改革。出台了《关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试点工作的意见》,完善了各项配套制度,邀请专家开展了PPP模式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选定5家咨询机构入选我市PPP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库,策划并建立了PPP项目库,积极申报国家PPP示范项目,全市共策划申报PPP项目110个,总投资1323亿元,其中,荆门剧院项目成功落地,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纳入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爱飞客镇综合开发、城市有机废弃物处理处置等15个PPP项目启动实施。二是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开展财政存量资金清理核查,共统筹整合市级财政存量资金10亿元,用于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城市发展基金、市级事业发展基金及“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金等发展基金。同时,全面清理预算单位财政存量资金,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提出处理意见报市政府审批使用。三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1.推行项目库管理。制定《荆门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试行),按照“分建分管、分级建库,评审论证、择优排序,滚动调整、动态管理,绩效评价、结果挂钩”的要求,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全面推进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所有项目资金一律先评审再入库,不入库的财政不安排预算,进一步增强政府投入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政府投入效率。2.推行清单式管理。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力度,推进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关于实施专项资金清单管理的意见》,在全面清理、整合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对所有预算安排的项目资金都要求建立项目清单并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公开促进资金安排使用的公平公正,不断提升财政投入的科学性、合理性。四是不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加强政策培训,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专家评审约束机制、专家库分类分级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政府采购专家评审工作质效,全市政府采购额23.3亿元,同比增长55%,资金节约率10.2%。五是扎实做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工作。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策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媒体公开征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结合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指导市直相关部门编制了政府购买服务预算。市直实施购买服务项目182个,执行金额8021万元,资金节约率13%。六是不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民政局、市供销社、龙泉中学等10个市直预算单位开展了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编报试点;组织专人专班,采取财政重点评价与部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2014年市级财政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充实完善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库,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效和专业化程度,确保绩效管理客观公正、规范有序。七是不断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调整财政投资评审职能,优化评审工作机制,提升评审工作效能。加强对各县(市、区)评审工作的指导,通过“双提双保”(提高重点项目评审时效,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提高评审人员工作水平,确保评审质量),不断提高评审工作质效。完成政府投资评审项目1716个,评审总额108亿元,平均审减率13%。八是不断深化会计管理改革。积极开展全市会计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出台了《荆门市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管理办法》,拟定《荆门市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年度考核办法与量化评分标准》、《2015年荆门市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对领军人才培养期个人提升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通过集中培训、网上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为荆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会计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九是扎实开展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工作。为进一步理顺市区事权关系,明确支出责任,调动各地培植财源、抓发展的积极性,由局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到各区,通过召开区政府(管委会)、财政部门负责人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意见和建议,分析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外地做法和我市实际,制定完善了“收入下划、属地征管,核定基数、增量分成(同增同减),体现激励、暂定三年”市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一是加强社保政策调研。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急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改革调研。密切关注改革进程,配合人社部门进行资金测算。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办法,为进一步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从制度层面解决极少数身份不明、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患者的医疗急救保障机制、解除医疗机构的后顾之忧打开了生命快速通道;制定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实施办法,为全面建立市、县和乡镇三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水平打下了基础;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荆政发[2015]7号),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指明了方向;与人社部门配合,提请市政府出台《荆门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对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对象、补偿标准、参加计发办法等进行明确规定,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二是切实保障民生政策资金落实。市级筹措资金2492万元用于资助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特殊教育、中职教育等家庭困难学生就学,累计资助学生3.5万人次;筹措资金272万元,用于支持市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筹措就业专项资金近6000万元用于春风行动、大学生毕业招聘会、就业创业培训等,着力解决返乡农民工、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大力落实城乡低保,养老金,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等提标扩面政策。全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达181.1亿元,增长28.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0.3%,高于同期1.5个百分点。三是大力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按照全市新“三万”活动部署,采取领导包联、专班驻村、党团员下基层等多种形式,对柴湖西沟村进行对口帮扶工作,服务“大柴湖振兴工程”。局主要领导多次到西沟村进行帮扶指导,面对面地帮、实打实地扶。围绕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出谋划策。先后筹资100万元支持该村道路建设、中药材基地建设、村容村貌环境改造等,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为村民办好事、实事,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六、着力加强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财政大监督工作机制。制定了重点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年度考评办法,细化了财政重点专项检查工作组及个人百分量化考核标准,力求用制度确保财政大监督主体职能的落实,用规范确保财政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和绩效。在检查内容上更加聚焦重点,在检查方式上实行交叉互动,在检查范围上进一步扩大。截止目前,对市直40家行政、企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绩效、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财政内部监督、财经纪律执行等方面进行检查。共查出各类违纪违规问题2.2亿元。二是加强财经纪律专项整治。扎实深入开展财务票据、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小金库”治理和违规发放津补贴福利问题等专项整治。共查出188家单位涉及违规票据1761张,涉及金额618万元;查处“小金库”5个,涉及金额159万元;对市直69个单位实施了规发放津贴补贴及福利问题重点检查工作,查出33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相关违纪违规问题,涉及金额402万元。同时,今年以来联合审计部门和市纪委,开展了4批次的财经纪律明察暗访工作,检查县(市区)单位116家,查出违纪违规问题涉及资金520万元。三是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市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增加支出透明。市直68个部门(不含涉密单位和2015年上划的三个部门)公开了2015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公开面达100%。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对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等经费支出,除按规定实行财政国库直接支付或银行转账外,全部使用公务卡结算。对比去年同期,公务消费刷卡量增长了1.6倍,刷卡金额增长了2.2倍,用卡单位增长了1.5倍。进一步加大国库动态监控,对不合规的支出退回单位,对超范围、超标准的责成单位限期整改,对违规违纪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2015年市直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21.8%。四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扎实开展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截止2014年12月31日,市直282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73.5亿元;负债总额21.7亿元;净资产总额51.9亿元。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办法,通过委托中介机构评估等形式,进一步规范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土地、房屋资产管理。五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协调组织全市财政部门对我市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进行了再次清理甄别,结合省财政厅下发的债务限额,合理调整政府性债务的类别和结构,为我市今后举借政府债券留有合理空间。认真研究债券发行政策,结合我市存量债务及举借空间情况,认真清理确定申报项目,及时向市政府提出争取债券额度的工作建议,为争取省级债券打下了基础。此外,为支持市融资平台公司加大融资力度,在认真审核、把握政策、规避财政风险的前提下,结合市城投公司、市城建集团、荆门高新公司等融资平台融资要求,合理提供相关财政数据,并对出具的证明材料进行了严格把关。
    七、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暨“强化责任担当争做两为干部”主题活动为中心,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部门工作效能。一是加强积分制管理。在完善、推进科室(单位)工作目标积分制量化考核的同时,以岗位责任制为切入点,全面推行干部职工岗位工作目标责任积分制量化考核,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落实到每名干部职工,促使财政干部“在岗必在状态”,进一步提升机关工作效能。省财政厅主要领导对我局推行积分制管理的做法进行了批示,相关经验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印发全省财政系统;去向公示牌的作法纳入2015年全市党建创新项目,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一等奖。二是加强干部教育学习管理。丰富学习内容,学习计划更详细、安排更紧密,采取“我讲我的业务”、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更加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提高教育培训效果。举办了2015年度青年干部培训班,邀请《中国财经报》总编辑、高校博导教授为年青干部授课,采取专题讲座、学习讨论、经验交流、座谈会和拓展训练等方式,对全局40岁以下财政青年干部开展为期7天的全脱产、封闭式集中培训;出台《青年干部成长导师制实施办法》,开展年轻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开启年青干部“成长竞赛”模式,全力打造年轻干部成长平台,进一步提高年轻干部综合素质。三是加强效能建设。完善督办机制,创新督办模式,建立健全重点工作月调度制度,科室周例会、分口月调度等制度,将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财政各项改革工作纳入重点督办事项,  在每月第一周召开由局长亲自主持的局领导重点工作调度会,对重点工作进行集中调度、精准调度,办公室建立工作台账跟踪督办,督办情况纳入积分考核,进一步提高了机关工作质效。四是加强廉政教育。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展板、编印资料等方式,及时传达学习中央、省、市纪委全会和领导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加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的宣传教育。通过积分制量化考核,分口例会月调度、科室例会周调度等形式,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开展节假日廉政提醒,每逢节假、干部操办婚嫁喜庆事宜,提前通过局短信平台向全局干部或当事人发出提醒短信。全年共发出廉政提醒短信20多条。扎实开展“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通过编印《党风廉政建设手册》,组织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廉政教育特别是纪律教育活动,确保廉政教育入心入脑。此外,制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财政工会工作的意见》,不断优化工会、团委等群团活动载体,丰富干部职工文化生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据初步统计,2015年市财政局获市级以上荣誉表彰85项。
    2015年的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影响,重点税源减收的现状没有根本好转,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压力较大;各类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可用财力增长有限,财政支出压力加剧。综合研判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初步确定2016年全市收入预期目标为: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76亿元,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1亿元,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4.5亿元,可比增长8.2%(剔除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安排的支出)。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深化财政改革为主题,以依法理财为主线,不断创新预算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财政各项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加快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放大财政杠杆效应,培育壮大地方财源;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财力保民生、保运转、保重点、保待遇,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提前全面小康、建设“四个荆门”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2016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发展生财,不断强化发展效益意识,夯实财政持续增收的经济基础。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发展战略,财政杠杆将重点向七大支柱产业、创新创业、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倾斜。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高利高税的新兴产业和企业,优化地方财源结构。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基金运作机制,做实做优产业引导子基金,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子基金的投资落地。2016年产业子基金投资参股企业达到5家,投资规模2亿元左右;深入推进政银合作,利用财政增信效应,扩大贷款金额,扶持中小企业发展,2016年争取受惠企业累计达到150家次,贷款发放累计达到15亿元;正式运营城市发展基金投资建设,与PPP、住建、规划等相关部门合作对接,在2016年,完成投资3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进入项目建设期。二是进一步加大部门配合跑省进京力度,争取中央和省在政策、项目和体制上的支持。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工作,加强目标、项目、资金管理,强化督办检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是落实好支持乡镇财源、总部财源建设,以及扶持企业的各项减税(费)让利政策,支持企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强项目的跟踪对接,力争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招商引资工作任务。
    (二)坚持依法聚财,不断强化收入质量意识,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加强财税改革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加强税源调查,准确研判宏观经济走向及相关政策调整对地方税收征管的影响;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科学编制“十三五”财源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税源调查力度,建立完善税源数据库,加强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源分析调查运用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并落实2016年收入计划;加强收入组织调度,协调征管部门进一步挖掘税收潜力,确保均衡入库;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增加政府可用财力。
    (三)坚持民生为本,不断提高财政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不断加强财政支出控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五中全会提出的“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总体要求,努力增加对“三农”、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扶贫脱贫等方面的投入,落实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惠民政策,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在落实中央、省各项民生政策的同时,重点要做好政府确定的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的资金保障工作,确保各项民生实事顺利办结。
    (四)坚持科学用财,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体系。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与要求,深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PPP融资模式、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逐步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效能。一是深入推进财政大监督改革,将涉企收费纳入财政监督内容,实行常态化监管。开展涉企收费专项大检查,严肃查处违规收费和增加企业负担行为,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全面推进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清单式管理,加强督导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力度,建立项目资金一年一清理、一年一整合的制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四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制定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进一步充实完善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库,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财政支出绩效。五是扎实深入推进PPP融资模式改革,出台和完善PPP项目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PPP项目推进和督办机制;加强PPP融资模式改革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市有130个准备充分、条件成熟的PPP项目纳入项目库,争取开工建设的项目达到20个以上,同时,扎实推进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馆两中心”等项目尽快落地。六是积极稳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逐步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不断探索农村公益服务创新“以钱养事”新模式。七是扎实做好公务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前期调研测算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五)坚持从严治队,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财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强财政法治建设,建立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提高财政干部的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能力。大力实施干部成长工程,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深入推进积分制管理,完善干部职工考核评价体系和工作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机关工作质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体系,建立全力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强化财政内部监督,全面提升财政部门依法理财水平。
bet365官网娱乐主办(2009) 版权所有 bet365官网娱乐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Mailto:jmcz@jingmen.gov.cn 电话:0724-2332807
网站公安备案编号:WS4208020035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鄂ICP备05006934